在论文降重阶段避免过度引用,得先弄清楚何为 “过度引用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段落里引用内容占比过高,或是连续引用文献却缺乏个人分析。这不仅容易被查重系统判定为问题,还会削弱论文的原创性。那具体该怎么操作呢?
关键是要在引用前建立一套判断机制。每当要引用时,先问问自己:这个观点有争议吗?数据需要佐证吗?理论是不是学界共识?要是观点存在争议,或者数据需要支撑,那就必须引用;可要是常识性结论,自己阐述就行。就像阐述 “互联网改变信息传播模式”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,直接说就行,不用特意引用文献。
引用过程中,逻辑和表达也很有讲究。推荐用 “三明治引用法”,先引用观点,再解释说明自己的理解,最后关联到自己的论点上。比如引用 “数字经济通过数据要素流动促进创新” 后,可以接着说 “这一结论和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方向一致,说明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”,然后提出 “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” 的观点。这样一来,引用就成了论证的一部分,不会显得突兀。
引用之后也不能不管,得进行自查。随机选几个段落,算算引用句数占总句数的比例。要是单段引用占比超过 30%,就得增加自己的分析内容。还可以看看查重报告里引用标红的部分,如果引用导致重复率超标,就把长引用句拆分成 “观点概括 + 个人分析”,让引用和自己的内容更好地融合。
其实,避免过度引用的核心,就是让引用服务于自己的论点,而不是堆砌文献。每一处引用都要想想它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,能不能支撑自己的观点。这样既能保证学术的严谨性,又能提升论文的原创性,让降重工作更有效。
编辑分享